本文通过记录五位上海女性美食家的故事,展现她们如何将传统饮食智慧与现代创意结合,在传承中重塑海派美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味觉记忆。


(首席记者 陈味)在永康路一间改造过的石库门厨房里,米其林星厨朱琳正在调试她的新作品——用分子料理技术重构的"粢饭糕"。这位85后主厨的料理台上,既有祖传的紫铜锅,也有3D食物打印机。"外婆教我用隔夜饭,"她展示着正在成型的米其林版粢饭糕,"我加入了鹅肝慕斯,但保留了那份焦脆感。"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在上海美食圈形成风潮。市餐饮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海女性主理的创新餐饮店数量同比增长153%,其中融合传统元素的占比达68%。最具代表性的是"奶奶的菜谱"项目,美食博主王安琪将100位上海老阿姨的拿手菜数字化,建立了首个海派家常菜数据库。
爱上海最新论坛
"真正的美食传承是创造性的。"在思南公馆的美食实验室,记者见到了正在研发新品的甜品师林月。她的"石库门马卡龙"将蝴蝶酥工艺融入法式甜点,内馅则是根据老城厢居民口味调研调配的桂花酒酿。更特别的是《外滩日落》系列,巧克力外壳下的流心会随温度变化呈现不同层次的黄浦江色调。"妈妈总说,"她转动着温度计,"上海女人的本事就是把剩菜变成宴席。"
上海花千坊419
这种创新已催生新型美食教育。记者在中华职业学校"海派厨艺传承班"看到,学员们既要学习本帮菜的传统技法,也要掌握食物3D建模技术。令人惊喜的是,某老字号与这些学员合作推出了"数字味道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1930年代上海人家的年夜饭。"年轻食客要的不是复刻,"项目负责人徐女士解释,"而是能与历史对话的味觉体验。"
上海娱乐
在乌鲁木齐中路的"元茶馆",主理人小雨正在调试全息茶点表演系统。这个白天卖传统蟹壳黄的老店,晚上变身为数字美食剧场。"我们培训的点心师,"她给记者展示AR茶食菜单,"既要懂苏式糕点历史,又要会编程调试投影设备。"

从云南路的老字号到前滩的智能厨房,这些上海美食女性正在重新定义"海派味道"。她们可能是身着旗袍调试分子料理机的厨师,也可能是捧着笔记本记录弄堂阿婆食谱的博主,在这座永远新鲜的城市里,美味从来不是单一的味觉标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