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如何在不破坏历史肌理的前提下完成数字化蜕变

上海龙凤419
清晨6点的文庙路,智能垃圾箱房已开始自动称重。"每个家庭都有专属二维码,投放数据会计入绿色账户",72岁的王阿婆熟练扫码开箱。这套由上海交大研发的系统,使老城厢垃圾分类准确率达98%,远超新建商品房小区。更令人惊叹的是,弄堂墙壁内嵌的毫米波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房屋倾斜度,将安全隐患预警提前至72小时。
午后的蓬莱路,历史建筑改造的"数字孪生实验室"里,规划师正用VR眼镜调整外立面方案。"我们扫描了每块砖石的纹理,新砌部分要做到'修旧如旧'",技术团队已建立137栋保护建筑的3D档案。改造后的石库门不仅保留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印记,还新增了地下智能停车库、屋顶光伏板等现代化设施。
傍晚的梦花街,飘着咖啡香的智慧菜场迎来下班人群。每个摊位都配备AI溯源电子秤,"不仅能识别缺斤少两,还会提醒食材搭配禁忌",摊主老李的智能终端显示今日销售额已突破8000元。这种"烟火气+科技感"的改造模式,使老城厢商铺租金回升至2015年水平,原住民回迁率高达89%。
end
爱上海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