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录豫园老街最后一位专职修伞匠人周福生的四十年坚守与创新

(本报首席社区记者 弄堂客)清晨六点的光启南路,72岁的周福生已经支开他的修伞摊。摊位上挂着三十多把待修的伞,从民国时期的油纸伞到最新款的智能晴雨伞,构成一部微缩的上海民用伞具进化史。
■ 伞骨里的城市密码
"每把伞都藏着故事。"周师傅从青布包里取出1948年产的"华孚"牌钢骨伞,这是他为上海电影制片厂修复的道具伞。"《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用的那把伞,钢骨结构和我修的这把一模一样。"他独创的"听音辨伤"绝活,能通过弹击伞骨判断内部损伤。
新夜上海论坛
■ 智能时代的匠人转型
面对智能伞的普及,周师傅开发出"伞具急诊"服务。他展示着为某白领修复的太阳能充电伞:"换了柔性电路板,但保留了原主人的结婚纪念徽章。"这种"修旧如新"的理念,让他的抖音账号积累了23万粉丝。
上海花千坊419
■ 弄堂教室的传承实验
每周三下午,周师傅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设"伞具医院"公开课。最小的学员9岁,最年长的82岁。"不是要他们都当修伞匠,是要记住这份惜物的心意。"这个项目已纳入黄浦区非遗传承体系。
上海花千坊龙凤
(完整报道含12章节共3200字,包含:1)传统工具图谱 2)客户口述史 3)手艺经济学等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