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五个月深入调研长三角三省一市1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独家揭秘上海张江、临港等科学城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国之重器转化为区域协同创新的"公用平台",推动长三角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本报科技创新调研组 王立)凌晨两点的张江科学城,上海光源的束线站依然忙碌,来自苏州纳米所的研究员正在调试实验样品;同一时刻,200公里外的合肥科学岛,上海超算中心的算力正助力稳态强磁场装置的数据分析;而位于杭州的未来科技城里,来自上海交大的创业团队正与阿里达摩院专家研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协同训练方案......这些跨区域的创新协作场景,正在重塑长三角的科技创新生态。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 上海张江:建成/在建大科学装置8个
✓ 长三角区域:已开放共享设施32个
✓ 年度服务用户:突破1.2万家机构

新上海龙凤419会所 ■ 协同创新机制突破」
• 长三角科学数据中心:实现PB级数据互联互通
•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整合价值超80亿元设备
• 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年度兑付额达3.7亿元

■ 产业转化成效」
上海龙凤419官网 √ 生物医药领域联合攻关项目同比增长185%
√ 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体孵化企业达247家
√ 人工智能算法跨区域调用量年增300%

■ 典型案例」
▷ 上海光源年度服务用户中35%来自长三角其他地区
上海贵人论坛 ▷ 苏州实验室通过上海超算完成纳米材料模拟
▷ 宁波材料所利用合肥稳态强磁场开展新材料研究

■ 权威解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建国表示:"上海作为长三角科创龙头,正通过大科学设施的开放共享,带动区域创新要素高效流动。这种'上海设施+长三角应用'的模式,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提升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本文数据来源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展报告2025》)